艺术活动 – 现代作品


现代作品委约与首演


2019年

《广陵散》,付玄编配,古琴与十把胡琴,“静听琴说”项目委约,戴晓莲首演于“静听琴说”上海大剧院专场。该曲是传统古曲,之前多为独奏形式,新编了十把胡琴伴奏,更烘托了原曲的萧煞的气氛。

点击观看

《霁月清风》,胡蘅鸾原创,古琴独奏,“静听琴说”项目委约,吴文宜首演于“静听琴说”新加坡巡演。乐曲意在表达古代文人情怀与胸襟以及面对风雨时的淡然,温和的姿态。

《小霓裳》,胡蘅鸾编配,琴、二胡、箫,根据江南丝竹音乐改编,“静听琴说”项目委约,方静宇首演于“静听琴说”上海大剧院专场。此版本以古琴、箫与二胡的形式演绎旋律更显温润典雅。

点击观看


2018年

《玉簪琴诉》,孔志轩原创,古琴、箫、中胡、琵琶、昆曲演唱,“静听琴说”项目委约,吴文宜首演于“静听 琴说”上海贺绿汀音乐厅。作品题材取自昆曲《玉簪记》之《琴挑》一折,讲述了潘必正与陈妙常在月下以情传情的浪漫传奇。

点击观看

《城楼赋》,韩闻赫原创,古琴、琵琶、打击乐,“静听琴说”项目委约,陆笑姿、翟忻来首演于“静听琴说” 上海贺绿汀音乐厅专场。作品由两条线索“战局”与“心理”交织展衍,构成音乐事件相互错落、穿插、对峙、统一的结构,以独特视角展现这段家喻户晓的三国故事。

点击观看

《阳关三叠》,李磊编配,双古琴、箫、人声。上海琴会委约。

《四大景》,何佳宁编配,上海琴会委约。古琴二重奏,吴晓丹、单澄、朱玮雪、袁奕雯首演于上海市汾阳中学。


2017年

《杏坛》,韩闻赫编配,古琴双重奏,“静听琴说”项目委约,戴晓莲、陆笑姿首演于“清音和畅陆笑姿古琴音乐会”。杏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自古以为美谈。


2016年

《东方寺庙》,王征、王乐琦原创,古琴与民族乐队协奏曲,上音民乐系协奏曲项目委约,戴晓莲首演于2016年上海之春音乐节。作品表现了一座座寺庙犹如一首首凝结的诗,一颗颗包藏着不同时代文化精华的琥珀。无论是晨钟还是在暮鼓中,寺庙总是那样庄严,那样沉静。

点击观看

《海纳百川》,臧恒原创,古琴与民族乐队协奏曲,上音民乐系协奏曲项目委约,吴文宜首演于2016年上海之春音乐节。作品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创作源泉,吸收了民间音乐的特性音调为核心素材,对百川入海的光影交映色彩变幻进行了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以及对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流融汇的追思与遐想。

《禅诗音画》,金复载原创,古琴、女声与民族乐队协奏曲,上音民乐系协奏曲委约,高珊首演于2016年上海之春音乐节。乐曲通过五首古诗《竹里馆》、《辛夷坞》、《题破山寺》、《江雪》、《鹿柴》形成的一首套曲,表达的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意。

点击观看


2015年

《归去来辞》,孔志轩编配,古琴、箫、人声,桂智伟、翟忻来首演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此版本中双古琴的旋律编配更有对话的意味,乐曲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对人生的思索、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点击观看


2014年

《梅花三弄》,朱一清编配,古琴、瑟,上海琴会委约,张赫、陆笑姿首演于当代古琴音乐周。该曲为古曲,之前多为独奏形式或琴箫合奏形式。新编为琴、瑟重奏更凸显老梅花的古朴、凌霜傲雪的气质。

点击观看


2013年

《风雷引》,郑哲澄、陈帅编配,古琴二重奏,戴晓莲、陆笑姿首演于《和畅》重奏专辑中。作品通过重奏的形式更加凸显雷声隆隆、风声萧萧的场景。

点击观看


2011年

《古舞》,王建民原创,古琴与钢琴,“丝竹更相和”项目委约,戴晓莲首演于“丝竹更相和”音乐会。作曲家从云冈石窟中获得深刻印象,激发了创作灵感,意在重现古代宫廷乐舞的场景和盛况。

点击观看

《四和》,徐仪(法国)原创,古琴、大提琴、长笛、打击乐,“丝竹更相和”项目委约,戴晓莲首演于“丝竹更相和”音乐会。本曲采用四件乐器,可谓吹,拉,弹,打。通过四件中西乐器的多样化组合表达方式来阐述作曲家对“和”的意会及神望。

点击观看

《吴侬软语》,温德清(瑞士)原创,古琴、磁带与弦乐四重奏“丝竹更相和”项目委约,陆笑姿首演于“丝竹更相和”音乐会。苏州话因柔声细语、委婉动听,故有“吴侬软语”的美称。古琴与西方弦乐器皆属温婉斯文的丝弦乐器,将他们与现代数字化音频技术结合在一起,不同因素之间的对话是作曲家的创作初衷。

点击观看

《萍池》,Marie-helene Bernard(法国)原创,古琴、管子、打击乐、男声,“丝竹更相和”项目委约,陆笑姿首演于“丝竹更相和”音乐会。作曲家在阅读完王维的《萍池》后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随后用音乐来表达诗中所展现的那些对比的画面。诗句间加入了纯器乐性的间插段,那便是古琴和管子的对话,并由木鱼来断句。

点击观看

《楚歌》,朱晓谷编配,古琴、笛子、打击乐,“丝竹更相和”项目委约,尹溧新首演于“丝竹更相和”音乐会。该曲原是古曲独奏,它和琵琶《霸王卸甲》内容相同而曲调迥异。此曲在改编配器中运用了低音大笛和一人兼多种打击乐来变现《楚歌》愿意,效果会好些。

《吟•潇湘•颂•水云》,陆培(美国)编配,古琴、二胡、箫、埙,“丝竹更相和”项目委约,高珊首演于“丝竹更相和”音乐会。作曲家借用了一些“现代”手法,来试图述说他心中看到的那些音乐中国画。说是“现代”,其实都是古而有之,早已存在于古琴的音乐里了,比如说以掌轻轻拍击琴弦——其实在古琴演奏中,手指在琴弦上按击,就会得到同样的音响效果。

《归梦去来》,姜莹编配,古琴、中阮、中胡、笛子,“丝竹更相和”项目委约,戴晓莲首演于“丝竹更相和”音乐会。作品取材自琴曲《大胡笳》,运用中胡、中阮、低音大笛这三件中低音乐器与古琴对话,使作品承载着浓墨雄浑的苍凉意境,也体现着在厚重的中国文化历史中,古琴音乐所折射出的文人品格和深刻的哲学内涵。

《离骚碎影》,于洋编配,古琴、长笛、大提琴、钢琴,“丝竹更相和”项目委约,高珊首演于“丝竹更相和”音乐会。作品以管平湖《神奇秘谱》中的《离骚》为蓝本,在不失去古曲韵味的基础上,将古琴与西洋乐器结合,质朴悠远的艺术氛围。乐曲主要将碎取的《离骚》原谱片段进行有机组合。支离破碎的音响洒落在音乐的每个角落,形成了作品的整体音响格局。

《春江花月夜》,王建民编配,古琴、古筝、琵琶、箫、二胡,戴晓莲首演于瑞士日内瓦文化交流活动。


2010年

《胡笳十八拍》,王建民编配,古琴、箫与女声,戴晓莲首演于琴歌专场音乐会。

《碧涧流泉》,周超编配,古琴与箫,戴晓莲编入专业教学教材《古琴重奏曲集》。


2009年

《一秒钟是一个世界》套曲,Marie-Helene Bernard(法国)原创,古琴、笙、二胡三重奏;古琴与打击乐二重奏;古琴与室内乐队等,戴晓莲与Aleph 巴黎室内乐团首演于第九届巴黎现代音乐节。


2007年

《流水》,吕黄编配,双古琴,“渔樵问答”项目委约,张亮、钟之岳首演于“渔樵问答”音乐会。此版本采用作曲中的原体再造手法,用双琴重奏再现自然界水流:若奔腾澎湃、若潺潺缓流、若清泉穿石等等生动形象。

《渔樵问答》,赵光编配,古琴与箫,“渔樵问答”项目委约,赵文怡首演于“渔樵问答”音乐会。作曲家以对位的配器手法,用琴和箫分别表现渔夫、樵夫之间的一问一答情景,以及深刻的曲意。

《醉渔唱晚》,秦毅编配,古琴与琵琶,“渔樵问答”项目委约,戴晓莲首演于“渔樵问答”音乐会。乐曲多用切分、跌宕的音型表达豪放不羁的醉态。琴与琵琶这两件弹拨乐器的组合,各自扬长避短,发挥出乐器的特点。

《国风》,徐仪(法国)原创,古琴与小提琴、大提琴、电子音乐,戴晓莲与法国里昂现代电子音乐中心首演于2008年上海之春音乐节。


2006年

《秋江夜泊》,周超编配,古琴双重奏,戴晓莲编入专业教学教材《古琴重奏曲集》。


2005年

《路尘》,Marie-helene Bernard(法国)原创,古琴、单簧管、大提琴、小提琴、手风琴、打击乐、女声,戴晓莲与Aleph 巴黎室内乐团首演于巴黎Dunois剧院。

《玉树后庭花》,叶国辉原创,现代室内乐重奏,五件乐器而作,戴晓莲首演于荷兰艺术节。

《庭院深深》,Robert Zollitsch(德国) 原创,人声、古琴、箫、二胡、中阮、筝,戴晓莲首演于荷兰艺术节。


1998年

《古琴与马勒》,约瑟芬(德国)原创,双古琴与德国海德堡室内乐团,戴晓莲和成公亮首演于1998年第四届磬CHIME欧洲中国音乐研究会年会。


1996年

《招隐》,吕黄编配,古琴、打击乐、埙、人声,戴晓莲首演于《今虞琴社建社60周年音乐会》以及《广陵琴韵三》唱片中。


1986年

《中山吟》,许国华原创,古琴与箫重奏,戴晓莲与孔庆宝首演于上海。


1985年

《黄桥风云》,许国华原创,古琴与钢琴协奏曲,戴晓莲与曹光平首演于上海。



返回"艺术活动-现代作品"